泄泻

推荐阅读:道德经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[敦煌本]老子道德经[敦煌五千文本]老子道德经序诀佛点头脉诀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[敦煌本]无根树解达摩洗髓易筋经会心集道德经[唐易州龙兴观碑本]
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 www.bqgbb.com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
    <strong>周</strong> 因长夏湿热。食物失调。所谓湿多成五泄也。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。(暑湿热) 胃苓汤去甘草。

    <strong>温</strong> 长夏湿胜为泻。腹鸣溺少。腑阳不司分利。先宜导湿和中。胃苓汤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。每有腹满便溏。长夏入秋。常有滞下。此中焦气分积弱。水谷之气易于聚湿。或口鼻触入秽邪。遂令脾胃不和。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。拟夏秋应用方备采。天暖气蒸。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。未受病前。心怀疑虑。即饮芳香正气之属。毋令邪入为第一义。

    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浓朴夏至后。热胜湿蒸。气伤神倦。用东垣益气汤。若汗退场门渴。兼生脉散敛液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秋暑秽浊。气从吸入。寒热如疟。上咳痰。下洞泄。三焦蔓延。小水短赤。议芳香辟秽。分利渗湿。

    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块 甘草 猪苓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汁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进药稍缓。所言秽浊。非臆说矣。其阴jing囊肿。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。与方书茎款症有间。

    议河间法。

    浓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猪苓 泽泻 丝瓜叶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阴疟久伤成损。俯不能卧。脊强。脉垂。足跗浮肿。乃督脉不用。渐至伛偻废疾。近日暑湿内侵泄泻。先宜分利和中。

    浓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泽泻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

    <strong>蔡</strong>(二一) 气短少续为虚。近日腹中不和。泄泻暑伤。先以清暑和脾。预防滞下。

    浓朴 广皮 炙草 茯苓 泽泻 炒扁豆 麦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香砂异功散。

    <strong>叶</strong>(五七) 平素操持积劳。五志之火易燃。上则鼻窍堵塞。下有肛痔肠红。冬春温邪。是阳气发越。邪气乘虚内伏。夫所伏之邪。非比暴感发散可解。况兼劳倦内伤之体。病经九十日来。足跗日肿。大便日行五六次。其形粘腻。其色黄赤紫滞。小便不利。必随大便而稍通。此肾关枢机已废。二肠阳腑失司。所进水谷。脾胃不主营运。酿湿坠下。转为瘀腐之形。正当土旺入夏。脾胃主气。此湿热内氵?。由乎脾肾日伤。不得明理之医。一误再误。必致变现腹满矣。夫左脉之缓涩。是久病阴阳之损。是合理也。而右脉弦大。岂是有余形质之滞。即仲景所云。弦为胃减。大则病进。亦由阳明脉络渐弛。肿自下日上之义。守中治中。有妨食滋满之弊。大旨中宜运通。下宜分利。必得小溲自利。腑气开阖。始有转机。若再延绵月余。夏至阴生。便难力挽矣。四苓加椒目浓朴益智广皮白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服分消方法五日。泻减溺通。足跗浮肿未消。要知脾胃久困。湿热滞浊。无以营运。所进水谷。其气蒸变为湿。湿胜多成五泻。欲使湿去。必利小便。然渗利太过。望六年岁之人。又当虑及下焦。久病入夏。正脾胃司令时候。脾脏宜补则健。胃腑宜疏自清。扶正气。驱湿热。乃消补兼施治去。晚服资生丸炒米汤送下。(早服)人参 广皮 防己 浓朴 茯苓 生术 泽泻 神曲 黄连 吴萸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 口腹不慎。湿热内起。泄泻复至。此湿多成五泄。气泻则腹胀矣。(湿热)

    人参 茅术 川连 黄芩 白芍 广皮 茯苓 泽泻 楂肉

    <strong>陈</strong> 脉缓大。腹痛泄泻。小溲不利。此水谷内因之湿。郁蒸肠胃。致清浊不分。若不清理分消。延为积聚粘腻滞下。议用芩芍汤。

    淡黄芩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藿香 茯苓 猪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张</strong> 脉缓涩。腹满。痛泻不爽。气郁滞久。湿凝在肠。用丹溪小温中丸。

    针砂 小川连 苍术 白术 香附 半夏 广皮 青皮 神曲浆丸。

    <strong>程</strong> 诊脉肝部独大。脾胃缓弱。平昔纳谷甚少。而精神颇好。其先天充旺不待言矣。目今水泻。

    少腹满胀。少腹为厥阴肝位。由阴阳不分。浊踞于下。致肝失疏泄。当以五苓散导水利湿。仿古急开支河之法。

    <strong>黄</strong>(九岁) 久泻兼发疮痍。是湿胜热郁。苦寒必佐风药。合乎东垣脾宜升。胃宜降之旨。

    人参 川连 黄柏 广皮 炙草 生于术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神曲 麦芽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(三四) 形瘦尖长。木火体质。自上年泄泻。累用脾胃药不效。此阴水素亏。酒食水谷之湿下坠。阴弱不能包涵所致。宜苦味坚阴。淡渗胜湿。

    炒川连 炒黄柏 浓朴 广皮白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楂肉

    <strong>陈</strong> 寒湿已变热郁。六腑为窒为泻。

    生台术 浓朴 广皮 白茯苓 益智仁 木瓜 茵陈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三三) 酒湿内聚痰饮。余湿下注五泄。常用一味茅术丸。

    炒半夏 茯苓 苡仁 刺蒺藜 新会皮

    <strong>王</strong>(氏) 头胀。喜冷冻饮料。咳呕心中胀。泄泻不爽。此为中暑。故止涩血药更甚。舌色白。议清上焦气分。(中暑)

    石膏 淡黄芩 炒半夏 橘红 浓朴 杏仁

    <strong>王</strong>(二七) 自春徂冬。泻白积。至今腹痛。小水不利。想食物非宜。脾胃水寒偏注大肠。当分其势以导太阳。胃苓汤主之。(中阳湿滞)

    <strong>胡</strong>(二三) 三疟劫截不效。必是阴脏受病。衄血热渴。食入不化痛泻。二者相反。思病延已久。食物无忌。病中勉强进食。不能充长精神。即为滞浊阻痹。先以胀泻调理。不必以疟相混。

    草果 浓朴 陈皮 木香 茯苓皮 腹皮 猪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郁</strong>(四八) 经营劳心。纳食违时。饥饱劳伤。脾胃受病。脾失运化。夜属阴晦。至天明洞泻粘腻。食物不喜。脾弱。恶食柔浊之味。五苓通膀胱分泄。湿气已走前阴之窍。用之小效。东垣谓中气不足。

    溲便乃变。阳不营运。湿多成五泄矣。

    人参 生白术 茯苓 炙草 炮姜 肉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五八) 形寒便泻。舌白。

    浓朴 广皮 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姜

    <strong>程</strong>(氏) 寒湿腹痛。恶心泄泻。(寒湿)

    浓朴 藿香梗 益智仁 广皮 炒茅术 煨木香 茯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吴</strong>(氏) 寒凝胃阳。腹痛泄泻。

    草果 浓朴 茅术 广皮 吴萸 炒楂肉

    <strong>程</strong>(氏) 泻后腹膨。

    人参 生益智 炮姜 茯苓 浓朴 广皮砂仁

    <strong>陆</strong>(妪) 气滞为胀。湿郁为泻。主以分消。

    炒浓朴 大腹皮 茯苓 泽泻 煨益智 广皮 炒楂肉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氏) 雨湿凉气。乘于脾胃。泄泻之后。腹膨减食。宜健中运湿。

    焦白术炭 浓朴 广皮 生谷芽 炒扁豆 木瓜 茯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程</strong>(女) 湿郁脾阳。腹满。肢冷泄泻。四苓散加浓朴广皮。

    <strong>邹</strong>(妪) 湿伤泄泻。小便全少。腹满欲胀。舌白不饥。病在足太阴脾。宜温中佐以分利。

    生茅术 浓朴 草果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砂仁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早服真武丸。姜汤送二钱五分。一两。

    夜服针砂丸。开水送一钱五分。 六钱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人参 附子 枳实 茯苓 干姜 生白芍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氏) 脉沉缓。肌肉丰盛。是水土 质。阳气少于营运。水谷聚湿。布及经络。下焦每有重着筋痛。

    食稍不运。便易泄泻。经水色淡。水湿交混。总以太阴脾脏调理。若不中 。恐防胀病。

    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广皮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倪</strong>(六七) 阳伤湿聚。便溏足肿。

    粗桂枝 生白术 木防己 茯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脉紧。足肿便溏。阳微湿聚。气不流畅。怕成单胀。照前方加茵陈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晨泄肢肿。

    生白术 桂枝木 淡附子 茯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陆</strong>(五一) 当脐动气。子夜瘕泄。昼午自止。是阳衰寒湿冱凝。腑阳不运。每泻则胀减。宜通不宜涩。

    制川乌 生茅术 茯苓 木香 浓朴 广皮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 消渴干呕。口吐清涎。舌光赤。泄泻。热病四十日不愈。热邪入阴。厥阳犯胃。吞酸不思食。久延为病伤成劳。(肝犯胃)

    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皮

    <strong>陶</strong>(十八) 病由春木正旺。中焦受克。先泄泻。继以腹痛。小便不利。食不思纳。皆是六腑不和所致。夫胃为阳土。肝属阴木。腑宜通。肝宜柔宜凉。治胃必佐泄肝。制其胜也。阅方呆补。不知脏腑阴阳。故辨及之。

    泡淡黄芩 炒小川连 炒广皮 浓朴 生白芍 炒乌梅肉 猪苓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杨</strong> 因惊而泻。腹痛欲呕。是为蛔厥。当用酸苦。忌进甜物。

    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

    <strong>唐</strong> 胃中不和。不饥少寐。肝风震动。头迷。溏泄。高年经月未复。两和厥阴阳明。

    炒半夏 人参 枳实 茯苓 炒乌梅肉

    <strong>潘</strong> 入夜咽干欲呕。食纳腹痛即泻。此胃口大伤。阴火内风劫烁津液。当以肝胃同治。用酸甘化阴方。

    人参(一钱半) 焦白芍(三钱) 诃子皮(七分) 炙草(五分) 陈仓米(三钱)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去陈米加南枣一枚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咽干不喜汤饮。腹鸣溺浊。五液消烁。虚风内风扰于肠胃。

    人参 木瓜 焦白芍 赤石脂 炙草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 经月减食泄泻。下焦无力。以扶土泄木法。

    人参 焦术 炒益智 茯苓 木瓜 广皮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病后。阴伤作泻。

    乌梅 白芍 炙草 广皮 茯苓 荷叶

    <strong>王</strong> 霍乱后痛泻已缓。心中空洞。肢节痿弱。此阳明脉虚。内风闪烁。盖虚象也。异功去参术。

    加乌梅木瓜白芍。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上吐下泻之后。中气大虚。身痛肢浮。虚风内动。以补中为法。异功散加木瓜姜枣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腹鸣晨泄。巅眩脘痹。形质似属阳不足。诊脉小弦。非二神四神温固之症。盖阳明胃土已虚。厥阴肝风振动内起。久病而为飧泄。用甘以理胃。酸以制肝。

    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乌梅 木瓜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头痛损目。黎明肠鸣泄泻。烦心必目刺痛流泪。是木火生风。致脾胃土位日戕。姑议泄木安土法。

    人参 半夏 茯苓 炙草 丹皮 桑叶

    <strong>徐</strong>(六六) 自春季胸胁肌腠。以及腹中疼痛。从治肝小愈。腹鸣泄泻不止。久风飧泄。都因木乘土位。

    东垣云。治脾胃必先制肝。仿此。(肝犯脾胃)

    人参 焦术 炙草 木瓜 乌梅 炒菟丝饼

    <strong>程</strong> 劳损经年。食入腹胀痛泻。心中寒凛。肤腠热蒸。此阳不内潜。脾胃久困。万无治嗽清降之理。议用戊己汤。扶土制木法。

    <strong>叶</strong>(三六) 左胁气胀。在皮膜之里。此络脉中病也。泄肝破气久服。脾胃受困。而为泄泻。得养中小愈。

    然以药治药。脉络之病仍在。

    半夏 桂枝 茯苓 远志 归须 橘红姜枣汤泛丸。

    <strong>张</strong>(妪) 腹鸣 胀。清晨瘕泄。先以熄肝风。安脾胃方。

    人参 茯苓 木瓜 炒乌梅 炒菟丝子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泄肝醒胃方。

    吴萸 生白芍 炒乌梅 人参 茯苓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脉右弦。腹膨鸣响痛泻。半年不痊。此少阳木火郁伤脾土。久则浮肿胀满。法当疏通泄郁。

    非辛温燥热可治。(胆郁伤脾)

    黄芩 白芍 桑叶 丹皮 柴胡 青皮

    <strong>吴</strong> 阳虚恶寒。恶心吞酸。泄泻。乃年力已衰。更饮酒中虚。治法必以脾胃扶阳。(脾胃阳虚)

    人参 茯苓 附子 白术 干姜 胡芦巴

    <strong>赵</strong> 晨泄难忍。临晚稍可宁耐。易饥善食。仍不易消磨。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。读东垣脾胃论。谓脾宜升则健。胃宜降则和。援引升降为法。

    人参 生于术 炮附子 炙草 炒归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炮姜灰 煨葛根 煨升麻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肠风鸣震。泄利得缓。犹有微痛而下。都缘阳气受伤。垢滞永不清楚。必以温通之剂为法。

    生茅术(三钱) 炙草(五分) 生炮附子(一钱) 浓朴(一钱) 广皮(一钱) 制大黄(五分)

    <strong>金</strong>(五八) 能食不化。腹痛泄泻。若风冷外乘。肌肉着冷。其病顷刻即至。上年用石刻安肾丸。初服相投。两旬不效。知是病在中焦。不必固下矣。自述行走数十里。未觉衰倦。痛处绕脐。议用治中法。足太阴阳明主治。

    生于术 生茅术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芦巴 茯苓 木瓜 荜茇

    <strong>王</strong>(三五) 三年久损。气怯神夺。此温养补益。皆护元以冀却病。原不藉乎桂附辛热。以劫阴液。今胃减咽干。大便溏泄经月。夏三月脾胃主候。宜从中治。

    人参 炒白芍 炙草 煨益智 炒木瓜 茯苓 广皮

    <strong>金</strong> 冲年遗恙。先天最薄。夏秋疟伤。食少不运。痞胀溏泻。都是脾胃因病致虚。当薄味调和。进治中法。

    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木瓜 炒泽泻 谷芽 煨姜

    <strong>李</strong>(氏) 脉沉。形寒。腰髀。牵强腹鸣。有形上下攻触。每晨必泻。经水百日一至。仿仲景意。

    茯苓 炮淡干姜 生于术 肉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氏) 阳微浊滞。吐泻心痛。当辛温开气。胃阳苏醒乃安。

    炒半夏 浓朴 广皮 益智仁 煨木香 乌药 香附汁 姜汁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(二十) 色白。脉 。体质阳薄。入春汗泄。神力疲倦。大便溏泄不爽。皆脾阳困顿。不克胜举。无以鼓动生生阳气耳。刻下姑与和中为先。(脾阳虚)

    益智仁(八分) 广皮(一钱) 姜灰(七分) 茯苓(三钱) 生谷芽(三钱)

    <strong>杨</strong> 小便不利。大便溏泄。补脾法中。佐以淡渗。分其阴阳。

    人参 熟术 茯苓 象牙屑 泽泻 苡仁 广皮 白芍

    <strong>薛</strong>(十三) 水谷湿邪内着。脾气不和。腹膨不饥。便溏。四肢酸痹。

    浓朴 茯苓皮 大腹皮 防己 广皮 泽泻 苡仁 桂枝木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肢酸。腹膨便溏。

    木防己 生白术 苡仁 木瓜 桂枝木 泽泻

    <strong>马</strong>(四一) 饮酒少谷。中气久虚。晨泄。下部冷。肾阳脾阳两惫。知饥少纳。法当理阳。酒客性不喜甘腻滋柔之药。(脾肾阳虚)

    茯苓 覆盆子 生益智 炒菟丝饼 补骨脂 芡实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(四十) 酒湿内困。脾肾阳虚。用黑地黄丸蒸饼水煮和丸。

    <strong>徐</strong>(五九) 晨泄病在肾。少腹有瘕。亦是阴邪。若食荤腥浓味。病即顿发。乃阳气积衰。议用四神丸。

    <strong>席</strong>(五四) 阴疟初愈。不慎食物。清阳既微。健运失司。肠胃气滞。遂为洞泄。且足跗微肿。虑其腹笥欲满。夏季脾胃主令。尤宜淡薄。药以通阳为先。平时脾肾两治。胃苓汤去白术甘草 接服黑地黄丸去五味。

    <strong>朱</strong>(四一) 久泻无有不伤肾者。食减不化。阳不用事。八味肾气。乃从阴引阳。宜乎少效。议与升阳。

    鹿茸 人参 阳起石 茯苓 炮附子 淡干姜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久泻必从脾肾主治。但痛利必有粘积。小溲短缩不爽。温补不应。议通腑气。

    浓朴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川连 煨木香 炒山楂 炒神曲

    <strong>僧</strong>(五五) 瘕泄一年。食减腹鸣属脾肾阳衰。近腹中微痛。兼理气滞。用陈无择三神丸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背部牵掣入胁。晨泻。 苓桂术甘去甘加鹿角姜枣。

    <strong>龚</strong>(五二) 诊脉两关缓弱。尺动下垂。早晨未食。心下懊 。纳谷仍不易化。盖脾阳微。中焦聚湿则少运。肾阴衰。固摄失司为瘕泄。是中宜旋则运。下宜封乃藏。是医药至理。议早进治中法。夕用四神丸。

    <strong>高</strong>(氏) 经来腹膨。脐脊酸垂。自秋季泄泻不已。脘痞妨食。用济生丸不应。

    鹿角霜 炒菟丝饼 生杜仲 淡苁蓉 茯苓 沙苑 焦归身 炒黑小茴

    <strong>陈</strong>(氏) 产育十五胎。下元气少固摄。晨泄。自古治肾阳自下涵蒸。脾阳始得运变。王氏以食下不化为无阳。凡腥腻沉着之物当忌。早用四神丸晚服理中去术草加益智木瓜砂仁。

    <strong>张</strong>(妪) 泄泻。脾肾虚。得食胀。

    人参 炒菟丝子 炒黄干姜 茯苓 煨益智 木瓜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泻五十日。腹鸣渴饮。溲溺不利。畏寒形倦。寐醒汗出。用温中平木法。

    人参 胡芦巴 炮姜 茯苓 诃子皮 附子 粟壳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脾肾不摄。五更泻。

    巴戟 菟丝子 五味 补骨脂 芡实 建莲 山药 炙草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久泻。脉虚。

    人参 五味 禹余粮石

    <strong>张</strong>(氏) 产后不复。腹疼瘕泻。

    炒菟丝饼 鹿角霜 生杜仲 淡补骨脂 炒黑小茴 炒杞子 茯苓

    <strong>顾</strong>(氏) 阅病原。是劳损。自三阴及于奇经。第腹中气升胃痛。暨有形动触。冲任脉乏。守补则滞。凉润则滑。漏疡久泻寒热。最为吃紧。先固摄下焦为治。

    人参 炒菟丝饼 芡实 湖莲 茯神 赤石脂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肾虚瘕泄。

    炒香菟丝子 生杜仲 炒焦补骨脂 茴香 云茯苓

    <strong>又</strong> 阳微。子后腹鸣。前方瘕泄已止。

    人参 炒菟丝子 炒补骨脂 湖莲肉 芡实 茯苓

    <strong>顾</strong> 脾肾瘕泄。腹膨肢肿。久病大虚。议通补中下之阳。

    人参 川熟附 茯苓 泽泻 炒黄干姜

    <strong>某</strong> 肾虚瘕泄。乃下焦不摄。纯刚恐伤阴液。以肾恶燥也。早服震灵丹二十丸。晚间米饮汤调服参苓白术散二钱。二药服十二日。

    <strong>高</strong> 脉细下垂。高年久咳。腹痛泄泻。形神憔悴。乃病伤难复。非攻病药石可愈。拟进甘缓法。(中虚腹痛)

    炙甘草 炒白芍 炒饴糖 茯神 南枣

    <strong>王</strong> 过食泄泻。胃伤气陷。津不上涵。卧则舌干微渴。且宜薄味调摄。和中之剂。量进二三可安。(食伤)

    人参 葛根 生谷芽 炙甘草 广皮 荷叶蒂

    泄泻。注下症也。

    经云。湿多成五泄。曰飧。曰溏。曰 。曰濡。曰滑。飧泄之完谷不化。湿兼风也。

    溏泄之肠垢污积。湿兼热也。惊溏之澄清溺白。湿兼寒也。濡泄之身重软弱。湿自胜也。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。湿胜气脱也。是以胃风汤治有血之飧泄。清六丸疗肠垢之热溏。

    溏便清溺白。中有硬物。选用理中治中。滑泄脉微气脱。洞下不禁。急投四柱六柱饮。惟濡泄有虚有实。或以胃苓。或以术附。至于脾泄胃泄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。痰泄郁泄。

    伤酒伤食泄。古方古法。条载甚详。其急则治标。必使因时随症理固然也。及其缓则治本。惟知燥脾渗湿。义有未尽者乎。盖脾同坤土。本至静之体。而有干健之用。生万物而役于万物。从水从火。为寒为热。历观协热下利者。十不得一二。从水之寒泄者。十常八九焉。言当然者。主治在脾。推所以然者。必求之水火。因思人身水火。犹权衡也。一胜则一负。火胜则水负。水胜则火负。五泄多湿。湿水同气。水之盛。则火之衰也。于是推少阳为三阳之枢。相火寄焉。风火扇胃。而熟腐五谷。少阴为三阴之枢。龙火寓焉。熏蒸脏腑。而转输糟粕。胃之纳。脾之输。皆火之运也。然非雷藏龙 。何能无燥无湿。势有冒明燎上之HT 。如果土奠水安。从此不泛不滥。定无清气在下之患矣。吾故曰。五泄之治。平水火者清其源。崇堤土者塞其流耳。令观叶氏诊记。配合气味。妙在清新。纵横治术。不离规矩。依然下者升。滑者固。寒者温。热者清。脉弦治风。脉濡渗湿。总之长于辨症立方。因而投剂自能辄效。所谓读古而不泥于古。采方而不执于方。化裁之妙。人所难能者。余友吴子翼文。昔在叶氏门墙。曾言先生洞达人情。谙练时务。使之应世。一人杰也。以故小道居此盛名。又闻其应酬之暇。好读两汉。出辞自必高古。惜乎著作长案。不能一见。令人叹息不忘耳。(蒋式玉)

    <strong>徐评</strong> 治泻之法。不过厘清降浊利水通气。案中方亦平妥。重复者七八。编书之人。意欲何为。凡泄泻无不有痰有湿有寒有风。故肠内不和而生此病。案中一味蛮补蛮涩。人参五味方居其半。无邪而纯虚者。或能有效。如正虽虚而尚有留邪者。则此症永无愈期矣。当时误人亦不少也。当时此老名重。凡延诊者。想必病重而久。故案中补涩之味甚多。而厘清降浊者少也。